油脂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化学会会志总编辑曾昭抡与化学期刊 [复制链接]

1#

《中国化学会会志》总编辑

——曾昭抡与化学期刊(4)

戴美*文/图

按:年11月中旬,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承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年学术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本人提交的论文《〈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曾昭抡〉化学公式错误考释》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分会场交流(主持人刘晓教授)。因该化学公式最早刊于曾昭抡任总编辑的《中国化学会会志》,本号特刊出该系列研究第4篇,以使读者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本文主要内容和图片(注明者除外)出自笔者《曾昭抡评传》(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版),该书由北京大学、云南师大资助出版。此次刊出文字有所调整,参考文献及注释请看原书,这里从略。

曾昭抡()原载《曾昭抡评传》

“九一八烽火,加强举国人民同仇敌忾之心情,”中国科学界人士“深知外侮日亟,挽救危亡,非群起奋斗不为功”。年8月,教育部采纳了国立编译馆自然组主任陈可忠的建议召开全国化学讨论会,讨论化学译名、国防化学、化学课程标准三大问题。是时,平津沪苏浙皖豫粤桂湘鄂等18省市的化学家聚会南京,共商中国化学发展大计。曾昭抡同王箴、王琎、戈福祥、吴承洛、李方训、邵家麟、倪则埙、张江树、陈可忠、陈裕光、*新彦、戴安邦等45人参会,他们均是“留学欧美日本,研究化学多年,著有特殊成绩者。”开会之中,群情激奋,深感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咸期各以所长,贡献国家而日臻自强之域。”于是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化学会,“以联络国内外化学专家共图化学在中国之发达”。科学家行事,条理加上毅力,功效极高,几天之中,他们草拟了章程,选举了领导机构,确定了创办会刊、组织专门委员会等重要事项。年8月4日晚,国立编译馆在中央饭店宴请化学讨论会全体会员,与会者公推王琎为临时主席,宣告开会意义,李运华为临时书记。是时,由胡安恺提议,中国化学会就此宣告成立,全场随之一派欢呼,赞成通过。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年8月,教育部举行全国化学讨论会,8月4日宣告成立中国化学会原载《曾昭抡评传》

此次会上,曾昭抡同陈可忠、陈裕光、丁嗣贤、王琎、姚万年、郑贞文、吴承洛,*新彦、李运华、戈福祥共11人当选为理事,再由理事推举陈裕光、吴承洛、王琎三人为常务理事,分任会长、书记、会计。通过了刊行《中国化学会会志》及设立基金委员会、国防化学委员会等4个委员会的决定。众皆认为,会志“内容包括高深研究、用西文发表,以便与国外交换”。因此,知识广博、学业精深、通晓英、德、法数种外文的曾昭抡便被推为会志总编辑,郑贞文为会志总经理。按理事会决定,曾昭抡聘请了*子卿、高崇熙、韩祖康、康辛元等人担任会志编辑,积极动手筹备会志编辑印刷发行事宜,其间费力颇多。

(有关全国化学讨论会与中国化学会创立之详情,将另文叙述,这里从略)

《中国化学会会志》筹办到创刊

曾昭抡记述,按理事会的决定,《中国化学会会志》“内容分研究及摘要两部分,合并出版。稿件中西文均收”。分别作出中西文摘要,以便阅读。每年暂定出版两期。此事还在筹划之中,年底,郑贞文远赴福建就任省教育厅长之职,已不能执行总经理职务,曾昭抡只好代行其职,称为经理编辑(managingeditor)。主要负责印制、发行、筹款等事项。此时,曾昭抡对办好化学会志有了新想法,决定增加每年出版期数,所用文字也要更改。经编辑部同仁讨论,决定自第一卷起改为季刊,每年季末出版。所收稿件纯粹用西文(以英、法、德文为限)发表,而非原来决定的中西文兼有。而原定的“中国化学撮要”专栏,也予以取消。对此,曾昭抡解释:“因当时我国化学研究,尚极幼稚,非此不足以引起国际科学界之注意,且彼时本会已有另外发行中文刊物之酝酿也”。可见,他想得更多的,是中国化学研究如何与国际化学界交流,并以此提高国内化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问题了。这里所说的“另外发行中文刊物”,即指后来中国化学会创办的《化学》。

年4月,《中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theChineseChemicalSociety)创刊号(第1卷第1期)出版。代表中国化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终于展现在世界化学界面前。创刊号刊载了苏国帧、*子卿、马集铭、田遇霖、萨本铁、杨恩孚、曾昭抡、朱汝华等人的论文,绝大多数为合作作品。其中,曾昭抡、朱汝华合作发表在该刊的是关于哥登密酸的研究论文。

对该刊稍加浏览就会发现,《中国化学会会志》是严格按照办刊宗旨和国际科学交流的要求编辑的,每期内容基本照顾到化学研究多个方面,从目录到正文,乃至引文、注释、参考文献排列等,也符合国际化学期刊规范。除每期前面的目录外,每卷末尾都按英文字母顺序,列有作者与论文目录,作者英文姓名后均附有中文姓名。这是为阅读和查找方便而准备的。60余年后笔者看到这份会志各期,深为其严谨周全的编辑思想、简洁大方的装帧、方便有效的检索程序所叹服。《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刊后的数年中,每期均能按期出版,在化学界影响日增。曾昭抡也颇感欣慰:“所载稿件,质量数量,亦均日有改进。而所收材料,始终即仅以原著为限。故四年以来,已渐得国际科学上之普遍的承认。”

《中国化学会会志》(第1卷第1期)扉页原件本文作者收藏

《中国化学会会志》合订本原件本文作者收藏

编辑思想与会志面貌

化学会志第一届编辑部是在曾昭抡提名基础上产生的,多少有些曾昭抡的个人色彩。随着来稿的增多,要求反映的内容扩大,原有编辑人手显然不够,编辑部知识结构也需要扩充调整。年8月,中国化学会在广西南宁举行第三届年会时,经理事会讨论决定,编辑部作了较大的变动,编辑一律由理事会推选,人数大为增加,任期定为三年(~)。年9月5日,举行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新推定会志编辑20人,后因一人辞职,再经理事会增选,第二届编委会为李运华、李尔康、吴钦烈、吴宪、吴学周、周发岐、金开英、马杰、高崇熙、袁翰青、陈之霖、康辛元、张克忠、张定钊、汤腾汉、*子卿、庄长恭、曾昭抡、曾广方、蔡镏生、刘为涛、韩组康、萨本铁、亨利G·弗兰克(HenryG.Frank)等24人组成。编辑部是按繁体字姓氏笔画为序排名的,曾昭抡为主任委员兼经理编辑。同时决议自年起,改作双月刊发行,每年6期,单月出版。编委会简章也将起草,最后于年2月完稿并理事会通过施行。

这些措施的基本用意,在于贯彻学术自由的民主作风,使编辑部能贯彻理事会的决定,避免总编辑总揽一切,这是中国化学会高层领导学术意识清醒的标志。年8月18日,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年会在燕京大学举行期间,召开了编辑委员谈话会,与会编辑委员对改进《会志》交流了意见,得到重要结论6条,其中最重要的改进,以后每篇论文都必须两位审查员审查通过后方可刊登,以提高刊物的学术标准。

曾昭抡拟定的《中国化学会会志》投稿细则

《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刊初期,来稿以清华、北大、燕京等北方大学的为多,经过曾昭抡等同仁的努力,自年第2卷后,南方稿件开始增加,反映面也较前扩大。据化学史专家郭保章先生统计,自年创办到年抗战爆发前,《中国化学会会志》第1卷到第5卷共刊载化学论文篇,其中,理论化学(物理化学)46篇、有机化学58篇、无机化学及普通化学18篇、分析化学59篇、生物及营养化学30篇、药物及农业化学19篇、工业化学18篇。可以说,当时中国化学家的主要研究成果,很多均被收入该刊,而且基本兼顾了化学研究的多个领域。这样,通过《中国化学会会志》,中国化学家刚起步不久的研究成果由此为世界化学界所知晓,每年刊载的英文化学论文,至少有三分之二被美国《化学文摘》摘要,达到了曾昭抡所说的“足以引起国际科学界之注意”的基本目的。

据负责《化学文摘》中国化学论文摘要的燕京大学美国教授窦维廉统计,年美国《化学文摘》摘要的中国化学论文在篇以上。在这余篇摘要中,笔者估算至少有一半选自《中国化学会会志》,这可从曾昭抡论文被摘要的情况来证实。

年到年,《中国化学会会志》(第1卷至第5卷)共发表曾昭抡的论文29篇(包括合作论文)。基本可分为几类,有关化学器具改良和测试方法改进的,如《铜熔融法检出元素的仪器》《一个改良的测熔点的仪器及几种测熔点仪器的比较》;有关味精研究的,如《谷氨酸及其有关化合物的脒》《面筋水解及d-谷氨酸盐酸盐的制备》;有关化合物制备的,如《酚的亚硝化以制备对-亚硝基苯酚》《甘油脂的合成》;有关有机物理化常数测定的,如《原子半径与沸点间的关系》《脂肪酸熔点的计算》等。其中,有22篇被《化学文摘》摘要,占总数的75.8%,这已是不小的比例。又如,年到年,清华大学的萨本铁共发表论文约78篇。其中,38篇(包括合作论文)发表在《中国化学会会志》,而大部分又被《化学文摘》摘要。萨本铁是30年代中国化学家发表论文最多的化学家。其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一般有机合成、维生素合成、衍生物制备及生物化学等。他同吴宪、庄长恭都是当时在世界化学界享有一定声誉的化学家。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化学会会志》在中国化学界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被国际化学界认可的情况。(待续)

美*

传递真善美赞赏倍温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