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打面时用膏状油脂比较好视频文字 [复制链接]

1#

「面包学」中讲到油脂以膏状为使用原则??

CIB·小黑板

凯撒卷使用的色拉油(或者花生油)会在搅拌开始时就一起加入。美式风格的油酥甜面包会先将油脂轻轻打发,再加入小麦粉中。

但这两种情况,可以说是例外。基本上大部分面包,都会将除了油脂以外的材料加水搅拌,搅拌到某个程度,等面筋有联结后再加入油脂,油脂会在面团中渐渐扩散包覆面筋,均匀地、薄薄地分散在面团中。这样搅拌的话,能够缩短搅拌时间,还能强化面筋之间的结合。

那么为什么用膏状油脂打面比较好?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固态油脂可以打面吗?把油脂融化成液体后可以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连所反应实验,一起来看看??不同状态的油脂到底对面包有什么影响?

本次实验同样设置3组,以同种*油不同状态为变量,分别是固态组(4℃)、软化组(15℃)、液态组(35℃),其中软化组为参照组。

搅拌↓

在上一期的连所反应「油脂含量对面包的影响」中,我们已经解释过,面团是在打到七八分后再加入油脂,因为过早加入,会包裹面筋,影响面粉和水的融合,阻碍面筋形成。

那么面团打至同样的状态后,加入不同状态的油脂继续搅拌,有什么差别呢?通过实验记录我们可以发现,3组油脂完全被吸收的时间有所不同:

固态组:↓L1M4

软化组:↓L1M0.5

液态组:↓L1M2.5

(注:↓代表加入*油后,L代表低速,M代表中速)

固态组*油因需要一点一点融进面团,所以加工硬化时间最长;液态组因面团打滑,面团被浸润包裹,变成一条一条的带状,反而比软化组所需搅拌时间还要久。

同时最终搅拌状态也有所不同:

固态组:比较有弹性/延展性弱

液态组:薄膜容易破/张力不明显

基础发酵↓

搅拌完成后各取20g面团放入量筒对比持气能力和发酵速度,液态组的持气能力相对最差,面团爬升高度低于其他两组。

根据《焙烤工业实用手册》所载:油脂能在面筋和淀粉之间的分界面上形成润滑膜,使面筋网络在发酵过程中摩擦力减小,有利于面团膨胀,且固态油脂的润滑作用优于液态油脂。按此逻辑,相比于液态,加入固态油脂的面团膨发更好,与我们实验观测数据相符。

经基础发酵之后,固态组的面团弹性最大,发到适合排气的状态,需要比其他两组多发40分钟。

面团状态对比↓

进行分割时,3组面团的状态也有明显差异,这里我们分为「延展性-弹性」「软-硬」「脆感-柔软度」三个维度来进行比较??(该判断逻辑来自JIB日本面包技术研究所):

软化组作为参照组,3个维度来看表现较为均衡(即数值均为0),可作为参考;

对比软化组来看,固态组弹性更强,面团偏硬;

液态组弹性和延展性、面团软硬较为均衡,只是分割时脆感明显。

组织对比↓

烘烤后的面包,组织也能观测到明显差异:

固态组:气孔组织不明显;

软化组:有明显向上的组织;

液态组:气泡比较圆,没有向上的组织。

柔软度对比↓

面团在整型时,我们也分别做了2个造型。上方呈现的吐司形用来观测组织,餐包形用来观测面包柔软度。

在餐包上放置g砝码,固态组和液态组均无明显下沉迹象,组织偏硬。

口感差异↓

虽然固态组合与液态组的组织均偏硬,但吃起来的口感上,固态组相对来说是最硬的,吃来有嚼劲;

液态组虽然组织硬但吃进去的口感没有那么硬,但化口性差,组织易碎,在口中容易团作一团。

总结↓

以上,这是一个现象差别非常微妙的实验,每个制程步骤以及官能评价环节,我们都要努力调动每个感官,仔细分别面团和面包的质地差别,结合理论经验做了好几遍实验,才有了这期视频的呈现。

不同状态油脂添加到面团后,直接影响的是油脂被面团完全吸收的时间以及最终出面的状态:

液态油脂加入后,面团容易打滑,会使得这段时间的搅拌工程效能低下,如果适当延长打面时间,也能让面团达到理想的状态;

使用固态油脂,油脂不能马上作用到面团,相当于相应延长了面筋重排结合的时间,面团也就会更有弹性,如果在后续制程中减少加工硬化的操作,多给一些舒展的空间,面团状态就能重新取得平衡。

但如果液态和固态的油脂用了过长的时间才被面团吸收,导致面团搅拌时间过长,可能会使面团弹性下降,变得更粘手不易操作,并最终影响成品组织和风味口感。

视频脚本

Tuzi

视频剪辑

宇恒

Mogu

主要参考资料:

CIB数据

《面包学》

《烘烤工业实用手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