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星期三
年5月
今天,是五月的最后一天。
傍晚的时候下了微雨,雨后太阳冲破云层,心底期待看见彩虹,但彩虹并未如约前来。
一日一签
上面放的这首曲子,是腾讯音乐库里能找到的较好的一版了,腾讯音乐库的音乐不是很全,很多歌曲都找不到。如果大家想听原汁原味的《二泉映月》,推荐去网易云音乐,现在网易云音乐里还能找到年代的珍贵录音:“现在请弹奏胡琴曲第一曲《二泉映月》”,报幕的是民族音乐学家曹安和女士,对其演奏者的介绍也只是简单的一句:“无锡艺人,瞎子阿炳”。音色稍微有点儿闷,不是很通透,估计是录音机的问题,现场音色肯定要比我们现在听到的要透亮得多,而且时隔半个多世纪,音质多少也会有些损耗。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民间艺术家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之外,共分六个小段。引子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第一小段也是以中低音为主题,音域不宽,低沉压抑,接下来的其它小段,旋律变化多端,音域也较宽。多变的旋律,像阿炳抑郁难平的心绪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有叹息,有控诉,有心酸,有无奈,也有不甘。
阿炳擅长的是长浪弓,一把弓在他的推拉下如波浪般延绵开来,弦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弦声中仿佛有小桥流水,有明月星辰,有青松翠柏,也有市井百态,时而悲愤沉重,时而激昂傲然,时而沉稳有力,时而又在绝望中仍留有一丝希望。一曲二泉道尽了多少人间沧桑和世事无常,在深夜听来更觉沉重和悲凉,这首曲子更像是阿炳人生的一个真实写照。
原本《二泉映月》是没有名字的,街头巷尾、惠山泉庭上,每次都是阿炳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一首完整的曲子。根据黎松寿的回忆文章记录:年9月2日,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两位教授从天津来到无锡,带来钢丝录音机,他和妻子陪同他们在阿炳家,从晚上七点半开始录音,一共录了六首曲子,就是现存于世的《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那时阿炳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手劲儿不够,琵琶和胡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曲子的效果不能算作是最好的。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也是杨荫浏临时给取的。
坊间还有一种说法是:杨曹是冬天去录音的,录完音之后离去,阿炳想再弹弹三弦,摸摸索索的取下经常用的三弦,发现琴筒上蒙着的蟒皮被老鼠咬了一个大洞,心想这寒冬腊月怎么还会有老鼠出现呢?此时身体也欠佳,缠绵病塌数年,再加上烟瘾发作,家中断粮已久,借贷无门走头无路,跟他相依为命的董催娣出门讨饭,良久未归,一个想不开,便解了道袍上的腰带,悬梁自尽了,并不是《无锡市地方志》上记载的患病身亡。
阿炳时年57岁。一生放荡不羁,从他对乐曲的热爱与对二胡的痴迷来说,他不是一个消极度日的人,相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哪怕他在底层社会尝尽了人情冷暖和世道艰辛苦,在乐曲中也有对生活的控诉,也不乏有欢快之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这个问题恐怕也只有阿炳自己才能够解答了。
阿炳的整个人生都是一出悲剧,也是一出传奇。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是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私生子,3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时跟着生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21岁父亲去世时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原来每天叫着师傅的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其父华清和也是个乐器高手,各种乐器在他手中都能变成美妙的音乐。阿炳继承了父亲身上的音乐细胞,从小也是对各种乐器爱不释手,跟随父亲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悟性极高,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其中玩儿得最纯熟的乐器当属二胡,据说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因其一表人才的长相和对乐器的精通,阿炳经常被邀请参加道教的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父亲去世后,阿炳便开始放任自流,误交损友,吃喝嫖*抽样样来,眼睛也是因为花柳病而盲的,后又失去道观的当家位置,生活越来越窘迫,最后沦落街头以卖艺为生,跟一个寡妇相依为命。无论命运对他怎样不公,生活对他怎样的风霜雨雪,他都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深造与追求,把所经历过的一切都打磨成了世间最动人的乐曲。
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如日般温暖,如月般皎洁,如玉般通透的人。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