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说的是不错的。如果遇上灾年或者战乱时候,那么老百姓们就没有这份闲心了,温饱都成问题,谁还有心情管饭做得好吃不好吃,无论味道怎么样,还是还是先填饱肚子再论其他。
如果社会生产力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有保证,那么老百姓们就会把很大的功夫用在研究吃上。这种菜怎么炒才好吃,那种肉怎么炖才够味。什么时候该下什么佐料,几时几刻接锅入瓮。都有一定的学问讲究在里面。
如果你经常看一些古代的影视作品,就会发现,在古代一些官宦人家,吃的食物是非常好的,品种繁多花样齐全,看起来味道应该也很不错。很多人应该都有做饭做菜的经历,要知道,饭菜最后成品的味道,可是与油有着必不可少的关联。油可以说是中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即便是蒸一个蛋羹或者煮一锅稀饭,也要点上几滴油,如此蒸出来的蛋羹会更加美味,简单煮出来的稀饭也是软濡可口。
但是油的提炼是离不开科技和工具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工具和技术,那么出油率就会特别低,这对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来说可不是一件可以拿来挥霍的事情。
那么古代人到底是用什么来做菜的呢?古代人的饭菜中有油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古代人喜用动物油脂
要知道,劳动人民的智慧总是无穷无尽的。劳动人民最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会在日常的劳动中进行思考,汲取知识经验。然后将这些知识经验在用回劳动当中,指导劳动拥有更高的效率。所以,以此来看,油脂的发现并非偶然。
原始社会的人类是以什么食物为生呢?毫无疑问,他们的食物来源为动植物。偶然的一次打雷引起的大火,使原始人类认识了火,并且自己制造火。至于火的用处是非常大的,可以用来御敌,可以用来取暖,更重要的,可以用来烤熟食物。
原始人类用火烤熟食物的行为自然与现在的烹饪技术还差得很远,但是他们却发现经过火烤的动物的肉会分泌出油脂,分泌的油脂越多肉就越香,而且肥肉部分要比瘦肉部分的油脂多很多。这个发现可不得了,从此,人就在提炼动物油脂的路上越走越远,也开始将动物油脂运用在蔬菜上面,使得蔬菜味道更佳。
刚开始,古代的人提炼动物油脂的方法十分单调,无非就是火烤和利用阳光晒,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出油率不但很低,而且容易流失,所以在很长时间内,能吃到动物油脂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在很多国外蔬菜还没有传进中国的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人们能吃的东西很少,甚至很多蔬菜与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杂草无异。即便是作为一国之主的统治者能吃得最好的东西也就是油煎肉了。
出现了“民脂民膏”
在古代,最常见的动物油脂,便是猪油。顾名思义,也就是利用猪肉提炼出来的油脂,而在古代另外一个名字为“膏”。其实,在当时还有另外一种动物肉提炼出来的叫“脂”。而区分“膏”和“脂”的主要方法,便是这种动物是否有角。无角的动物比如猪,提炼出来的动物油叫“膏”,有角的则被称为“脂”。我们时常在电视剧或者书中听到一个词语叫“搔刮民脂民膏”,讽刺的也就是当时的统治者对老百姓的压迫,将老百姓家里的油都搬走了的意思。
这种有角的山羊,提炼出来的油脂就叫做膏,猪油就是脂了。
民脂民膏的由来
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这时候就出现了民脂民膏一词,联想到提炼油脂的方法,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剥削者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研制出了很多能够提高出油率的方法,随着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很多家庭都能吃上动物油脂已经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大事。而且很多方法即便在现代的家庭中的,还依然在使用。
在现代家庭中,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家庭,过些时候,便会在市场上买一些肥猪肉,将肉切小块,放在铁锅里,不放油,就是小火炸,慢慢的肥猪肉里面的油就会被炸出来,而原先丰满白皙的猪肉就会变小,变*。而本来没有油的锅子里就会被动物油脂溢满。
这些炸出来的动物油,可以炒菜,可以做面食,味道都十分不错。而且在榨油过程中,留下的肥肉残渣也是非常美味的食材,当烙大饼的时候,将炸过油的肥肉渣均匀地洒在大饼上,味道自是不同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