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理性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明智选择食品确
TUhjnbcbe - 2024/3/28 17:18:00

一、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是为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如助滤、澄清、吸附、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等。食品加工助剂一般应在食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如活性炭等。

二、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

目前纳入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已达近种,每个添加剂在食品中常常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按功能分类如下:

1、酸度调节剂:用以维持或改变食品酸碱度的物质。

2、抗结剂:用于防止颗粒或粉状食品聚集结块,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动的物质。

3、消泡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降低表面张力,消除泡沫的物质。

4、抗氧化剂:能防止或延缓油脂或食品成分氧化分解、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的物质。如抗坏血酸(维生素C),能保持食品感官性质(包括色、香、味等)稳定。

5、漂白剂:能够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6、膨松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能使产品发起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的物质。

7、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赋予胶基糖果起泡、增塑、耐咀嚼等作用的物质。

8、着色剂: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

9、护色剂: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10、乳化剂:能改善乳化体中各种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形成均匀分散体或乳化体的物质。

11、酶制剂:由动物或植物的可食或非可食部分直接提取,或由传统或通过基因修饰的微生物(包括但不限于细菌、放线菌、真菌菌种)发酵、提取制得,用于食品加工,具有特殊催化功能的生物制品。

12、增味剂: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如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13、面粉处理剂:促进面粉的熟化和提高制品质量的物质。

14、被膜剂:涂抹于食品外表,起保质、保鲜、上光、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的物质。

15、水分保持剂:有助于保持食品中水分而加入的物质。

16防腐剂: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储存期的物质,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

17、稳定剂和凝固剂:使食品结构稳定或使食品组织结构不变,增强粘性固形物的物质。

18、甜味剂: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如糖精钠、甜蜜素等。

19、增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黏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黏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呈悬浮状态作用的物质。

20、食品用香料:能够用于调配食品香精,并使食品增香的物质。

21、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有助于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如助滤、澄清、吸附、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等。

22、其他:上述功能类别中不能涵盖的其他功能。

三、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

1、什么情况可食品添加剂:

a)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b)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c)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

d)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2、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

a)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b)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c)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d)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e)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可见,按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会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那这有什么科学依据,如何让消费者相信?

四、关于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和使用范围

食品是否可以安全食用是要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我国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方法程序和方法》系列标准(GB.1~19)都规定了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1、确定动物最大无作用量

食品添加剂对动物机体的毒性作用表现在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变化,一般情况下,这种变化可随着剂量的逐渐下降而减少,当减到一定数量而尚未到零时,生物学变化的程度已达到零,这一剂量为最大无作用量。

2、确定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

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是指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健康没有任何已知的不良效应的剂量,以相当以人体每千克体重的毫克数来表示。这一剂量必须考虑人和动物种族间差异和个体差异。为安全起见,常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一般定为动物最大无作用量的倍。

3、确定一日中食物总容许量

由于一般化学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不仅限于食品,还可能有饮水和空气等。如果某物质除食品外,并无其他进入人体的来源,则ADI即相当于每日摄取的各种食品中该物质容许摄人量的总和。。

4、确定该物质在每种食品中的最高容许量

先要通过膳食调查,了解含有该种物质的食品种类,以及各种食品的每日摄取量。

5、制订食品安全标准

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出的各种食品中该有毒物质的最高容许量,可以制定为标准,也就是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某种食品可以添加哪些添加剂、限量是多少。我国食品添加标准是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也就是按GB-使用食品添加剂被认为是安全的。

五、食品添加剂使用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1、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一方面是厂家恶意使用、滥用:如面包中违规加入糖精钠、色素的“染色馒头”。另一方面是厂家意识不够,不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的使用范围。

2、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

一方面可能是恶意使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工艺控制问题(如搅拌不均匀造成部分食品中添加剂超标)。

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发布、国家对食品监管的加强,可以预见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标使用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六、非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年苏丹红事件,酱料、辣翅、红心鸭蛋中检出苏丹红:苏丹红工工业燃料,不是食品添加剂,是使用了非食品原料,而不是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

年中国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故:三聚氰胺是化工原料,不是食品添加剂,是使用了非食品原料,而不是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

年“毒鸭血”事件,用福尔马林、工业明胶等将猪血加工成鸭血销售:福尔马林、工业明胶均不是食品添加剂,是使用了非食品原料,而不是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还有“牛肉膏”“瘦肉精”“孔雀石绿”等食品安全事件,均为非食品原料引起。

还有引起食品不安全的因素是加工过程不卫生,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毒辣条,存在违规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现场也很不卫生。

七、媒体报道与公众的认知和情绪

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博眼球的报道,往往会误导公众的认知,人们把违法添加物与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混淆了,食品添加剂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替罪羊。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更多的原因是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把一些非法添加物的罪名扣到食品添加剂的头上显然是不公平的。

“几乎所有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很让公众担忧,认为食品添加剂是不安全的,甚至怀疑市场上食品普遍含有食品添加剂是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由于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不信任,趋向于排斥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觉得与其为了某些食品添加剂惶恐不安,不如多吃新鲜天然、保质期较短、色泽朴素的食物,这样自然会远离过多的添加剂。那么很快市场上就有“全天然、不添加”食品,迎合了这种公众情绪,刻意宣传“全天然、不添加”的食品更安全、更营养,实际上是厂家带有功利性的宣传。

应该理解“绝对安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只要摄入的量充分大、或食用时间足够长,都会在一些人身上引起有害的结果,包括食盐、食糖、动物脂肪等等一般认为“绝对安全的”天然物质;同样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都有一个适量的问题,包括维生素等营养强化剂。比如在食品中适量使用防腐剂可以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保存期;在食品中适量使用着色剂、漂白剂可以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明显提高食品的感观质量。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就需要无糖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这些食品添加剂实现了无糖食品供应。

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来说,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一种市场的消费需求,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开发和生产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另外,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理性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明智选择食品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