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中国化妆品出海
文|刘海兰思驿沙龙主持《中国化妆品》杂志社主编刘丽
年,我国美容化妆洗护用品出口额从年的38亿美元增至57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约8.3%,但这一数据背后,却是中国化妆品产品出口额与所创造的实际市场影响力仍不能成正比的现实。造成这一现状的首要原因,是我国化妆品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本土化妆品生产原料长期依赖进口,这就大大增加了本土化妆品的生产成本;另外,重营销轻研发的思维,也让本土品牌的整体竞争实力与国际大品牌化妆品有一定的距离。
据悉,目前本土化妆品在原料、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对外依赖性仍很强,尤其是一些关键性原料,如表面活性剂、高性能油脂、高安全性防腐剂、增稠剂等,仍依赖从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进口,在这样的现状下,中国化妆品出海的科技之路在何方?
为此,我们邀请来自化妆品原料、研发、配方、检测及品牌等方面的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希望通过本期美妆沙龙,让有出口业务或有出海意向的本土化妆品企业有所启迪和收获。
本期特邀对话嘉宾
乔舰
“建议原料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原料专家代表:乔舰湖州观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曾经担任欧莱雅(中国)高级原料研究员,赢创活性物亚太业务拓展经理,十年化妆品原料从业经验,成分护肤博主。CCR:我国化妆品原料的出口现状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些具体数据来说明?
乔舰:总体来看,我国原料目前是低端原料出口、高端原料进口,个别品类原料出口量大,整体出口量处于相对少的状态。
化妆品原料的种类很多,有些被归类为精细化工,有些被归类于大宗化学品,有些属于植物提取物,还有医药中间体等。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总额为35.3亿美元,但是很难区分哪些是化妆品原料,哪些是保健品和食品原料。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上市公司的财报中看出端倪。例如科思股份,主要产品是防晒剂和香料的原料,年整体销售收入为17.6亿元,其中出口15.68亿元,看起来数据很棒。但是当我们仔细分析科思股份的产品,会发现他们的代工业务占到很大一部分,像DSM的防晒剂就是科思股份代工的。这样的格局有点像富士康和苹果的关系。科思股份在产业链中并不强势,主要还是成本优势,附加值比较低。而下游的大客户有定价权,有渠道优势,在应用研究方面优势突出。
CCR:我国化妆品原料的出口历史和发展大概经历了哪些阶段?
乔舰:早些年,国内化妆品原料行业还是一片空白。20世纪90年代,国内化妆品行业刚起步,那时候最有优越感的就是代理商,他们有渠道拿到进口原料,此时原料出口基本上是零。
随着下游产业的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批化妆品原料公司,他们最初并不是专门做化妆品原料的,而是恰好发现自己的产品能用在化妆品中。比如表面活性剂,这个产业比较大,不管是家居护理还是身体护理产品都可以用得上,市场广阔,而且工艺相对来说没那么复杂,所以能够快速切入化妆品行业链中。随着化妆品产能的扩大,原料企业开始出口国外市场。天赐材料、皇马科技都是其中的代表。天赐材料的卡波可以算得上是全球数一数二的,给不少跨国原料商代工。同期还有一些精细化工企业,能合成某些化妆品原料,于是阴差阳错地进入这个行业。
随着原料企业的成本优势越来越大,很多原料企业后来索性就干起了代工的生意,出口量比较大。一些做植物提取物的公司,虽然还是应用比较传统的水提醇提技术,但是因为产业链和成本优势,逐渐形成了几家头部企业。这些企业发现他们这些原料也能用于化妆品,于是也快速切入到了化妆品行业中。不过整体来说,他们还是以生产原料为主,几乎都没有涉及到应用研究,市场推广和渠道也做得比较一般。
到了21世纪10年代,出现了华熙生物这样的应用生物发酵技术的企业,依托工艺优势,占据了市场主流。目前中国占据了全球透明质酸70%的产能,可以说,目前我国透明质酸原料企业在全球市场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了。
CCR:这些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研究和推动化妆品原料出口有哪些借鉴意义?
乔舰:我们看到两个趋势,一个是原料产品从大宗料向精细料的迭代;一个是从不专业的原料生产商向专业的化妆品原料生产商的迭代。这都说明了我国化妆品原料行业的产业升级。如果只是做低端的大宗产品,本质上还是一个拼成本的逻辑。原料企业每年参与品牌用户竞标,其实用户的忠诚度很低。而产业升级之后,可以通过高端料和精细料,达到品牌的创新产品需求,再加上优质的服务,原料企业能打造更深的护城河,提升用户忠诚度。
CCR:目前,我国化妆品原料出口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乔舰:我认为是大部分原料产品比较低端,高端原料比较少。而且存在一窝蜂的问题,最后变成拼产能。比如透明质酸,全球的产能基本上都聚集在中国济南。还有麦角硫因,本来这是个不大的品类,但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做,最后就只能拼价格了。
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走高端化路线。我国目前化妆品原料中的基础料体量大,从货值上来看,活性成分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