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参观过中国古代历史博物馆,但博物馆里的冷知识却鲜少人知——如今陈列的很多青铜器,在古代都是厨房食具和烹饪工具,比如鼎就是盛肉的锅,簋就是装饭的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大多跟吃有关”的说法,相信难以被人反驳。对饮食与食具的研究,如李渔的《闲情偶寄》、袁枚的《随园食单》等,都无不深谙其道,成为当今研究烹饪文化的珍贵资料。
(图/《珍馐记》)
在学者张延年先生为《调鼎集》所作序言中,我们能解读出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里,一直有“民以食为天”和“君子远庖厨”这样的辩证关系,甚至有人视“厨事”为“俗事”。
6月7日,在“与辉同行方太场景直播”中,董宇辉、周轶君等嘉宾一同到场,鉴赏古今中外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尚有文人雅士集众吟咏诗文、议论学问,今亦有与辉同行共赴一场厨房里的“雅集”,共话“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现代人类的生活里,要论何为“厨房里的俗事”,“饭后洗碗”绝对排得上TOP。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君看一叶舟”与“但爱鲈鱼美”总是无法同频?“雅”与“俗”终是不能共赏?非也。
在人类文明史上,美食与食具不可分割在“与辉同行方太场景直播”活动中,周轶君和大家分享了通过不同食具的样式和使用方式,来了解一个时代的饮食习惯和审美。而在董宇辉看来,相比于现代人,古人似乎更懂得“浪漫”一些,也更有仪式感。古人对于饮食的理解,似乎并不局限于食物本身,对食具也很是在意。
有人可能会问,与现代相比的话,古人能有今天这般多的美食和食具吗?
事实上,像烤羊肉、炖牛骨、美酒佳肴……这些现代人耳熟能详的美食,古人其实早就已经享用上了,而且还有专门的炉灶具和食具来使用。根据史料记载,在古代中国人的宴席上,不仅吃饭用的食具丰富多样,甚至连盛装骨渣和鱼刺,也会使用精美的渣斗,可谓十分讲究。
(图/《尚食》)
清代童岳荐的《调鼎集》十卷中记载了衬菜、蔬菜、茶酒、点心、果品等各种不同吃食以及其所用之物。而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多,用物之宏,《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物品及饮食之法,更为详备。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王春法,曾在《文物有话说》专栏中写道“青铜食器,钟鸣鼎食”,将青铜器按其功能分为烹煮器、盛食器、挹取器、切肉器等四大类,其中烹煮器、盛食器种类最多,如鼎、簋、鬲、豆等。
食具器物还反映了对美食的审美情趣和营养取向。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极力推崇用不同盘子盛不同味道的菜肴,从美食延伸到社会行为和礼仪规范。
事实证明,华夏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其中甚至有很多未解之谜。食具与美食一道,不断迭代进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浩瀚丰富、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历史。
(图/《尚食》)
食具之于美食的关键作用,还可追溯到西方。大约在公元1世纪以前,欧洲人吃东西还都是用手指,直到刀、叉、汤勺、盘子的出现,令食具作为手的延伸,成为了符号的隐喻,成为了地位、奢侈和讲究的象征。
很长一段时间,餐具在西方都是为贵族定做的,因此相当精美。很多贵族外出时也随身带着自己的餐具,这样既显得卫生,又能凸显自己的品位。中世纪欧洲贵族王室的餐桌上,总是充满了飞禽走兽。这些珍稀食材和美味佳肴,通常由专门的厨师团队,根据各种烹饪技巧烹制而成,并且呈现出精心的摆盘和独特的口味。此外,王室用餐的仪式也非常重要,比如规定用餐时必须使用特制的金银餐具,而且不同菜肴要用不同的餐具来享用。
如此种种,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等,都或多或少地隐藏在了饮食和食具的差异之中。然而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对待“吃”这件事情上,似乎都有着共同的追求与意识,那就是“食具离不开美食,美食也离不开食具”。
在《调鼎集》中,著名学者郑奇君曾在理解烹饪文化时提出:“饮食之道,原为人类一切文明之所本,亦为衡量人类文明水平高低之尺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皆深关饮食烹饪。
当代人吃饭容易,洗碗难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延续,人们的吃食也越来越复杂,甚至较古代传统的饮食更要偏重油性。当代人对于一次美餐的期待,毫无疑问是有增无减的。如今,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美味,但无论是饭前还是饭后,当代人都不得不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那么多的锅碗瓢盆、盘碟杯罐、刀叉筷勺,不仅要清洗干净,还要护理妥当。
在古代中国,对于食具的清洗和护理,古人研究了很多种方式,甚至还有“市井之洗”和“庙堂之护”的区分。比如最早的时候只使用“草木灰”和“温水”清洗。到了唐朝,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记载,“澡豆”和“皂角”等在隋唐时期已经成为了清洗食具的习惯用品,其中利用动物胰脏制成的清洁剂“胰子”,实际上也就是现代肥皂的雏形。
相对于市井的清洗标准,庙堂之上使用的各类食具,则还要讲究养护,不仅要使用中性的清洁剂,还要用软毛刷或者软布擦拭,对于金属器皿要讲究防锈,对于陶瓷器皿则要讲究对釉面的保护。
(图/《尚食》)
古代西方的食具,在使用人群划分上与中国别无二致,也有“平民”与“贵族”之分;但对于食具的清洗和护理,平民与贵族却很一致,都是一样的“懒”。直到年,聪明的美国人乔尔·霍顿(JoelHoughton),发明了一台通过旋转右侧手柄手动进行冲水的机器,用机械来洗碗的概念应运而生,西方人从此在洗碗这件事情上,解放了自己的双手。
从节省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对于现代人来说,洗碗机似乎也成了现代厨房的标配。
算起来,洗碗机发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洗碗机引入中国之初却没有得到普及,甚至被行业内外诟病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分析原因,其实在于中西方因饮食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对餐具清洗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人的食物谱系里,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性,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比如,北方人的口味咸重,而南方则爱食清淡。但无论南北,大多数地方的美食都使用了较多的油份,而且更注重烹饪技法。比如,南方的川菜和湘菜,因为煸炒、爆炒等方式而显得辛辣油腻;鲁菜、东北菜等北方菜系则讲究焖、熬、煮、炖,因此而显得浓油赤酱。
(图/图虫创意)
虽然西方的饮食更加注重食材本身的味道和营养价值,但西方人的食物并不比中国的清淡,甚至更为油腻。据世界经合组织发布的数据,欧美地区的超重、肥胖人口在全世界位居前列。因此,中西方关于摄油量的很重要的区别在于:西式食物中的油脂大部分进入了腹中,而中式菜肴里的油脂,主要留在了餐具上。
外国洗碗机洗不干净中国的碗——这是洗碗机在中国普及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难题。这也使得方太在研发洗碗机时,就立下了长远的目标——要成为“最懂中国厨房的洗碗专家”。
洗碗机,让吃饭和洗碗“雅俗共赏”从美食聊到食具,再到食具的清理,董宇辉与周轶君得出了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中国和西方在“洗碗”这件事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中式烹饪的方式多、菜式多,由此带来了油污重、油污成分复杂等特点,于是爱钻研的国人对症下药,才有了很多的清洗方式;而西方的食物虽然多,但烹饪方式、器皿复杂程度弱于中式,所以仅需要依靠机械,冲洗干净即可。
面对中式餐具洗护的需求与痛点,打造一款更加适合中国人日常生活饮食习惯的洗碗机,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这款洗碗机,既要面对“中式料理的重油污”,还要做到“对高端食具的呵护”。
为了验证中国洗碗机能够做到上述的两点,年,方太带着自己的洗碗机,走进了龙泉青瓷博物馆,并对“玲珑青瓷杯”的洗净洗护发起了挑战。最终,方太洗碗机Y系列完美展示了高能气泡洗.0技术对高端器皿极致养护的专业性——在低水压下保持高流量,用丰富绵密的气泡包裹餐具,带来舒缓而不失净透力的沐浴式清洗;独立式飞碟蒸汽加热盘,可以做到内腔恒温清洗,呵护高端餐具在清洗过程中不受温差冲击的损伤。
上个世纪末,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不少本土家电品牌纷纷仿照欧美设计、生产洗碗机,但始终未能针对中式餐饮的重油重污进行有效改良,甚至还闹出了不少类似“给洗碗机打工”的笑话,加上消费者对洗碗机存在洗不干净、费水费电的认知误区,导致洗碗机在中国长期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洗碗机市场迎来了一场大逆转。根据洗碗机在中国的产品表现情况可知,自从年“国产洗碗机发展元年”以来,中国的洗碗机在市场化、国产化以及专利创新等方面,都进入了快速爆发期。截至4年2月底,中国洗碗机的专利授权量达到件。
在这些专利当中,方太于追本溯源的基础上,推出了更适合中式使用习惯和使用需求的洗碗机,比如首创了“水槽洗碗机”;针对中式重油污的特点,研发出了“高能气泡洗技术”,通过在水中注入源源不断的空化气泡,产生更快的水流与气泡炸裂效应,深度剥离餐盘表面脏污;此外,水气混动引擎“泵”发出的强力水气,高速冲走剥离后的残垢,防止二次黏连。除了洗力强,覆盖面广,方太在处理重油污的同时,还具备渣水强排、连烘带消等特点。
根据《中国洗碗机专利创新研究报告(4)》显示,近些年来,方太洗碗机斩获了“清洗相关授权专利量”“中国洗碗机高价值专利”“节能环保相关授权专利量”等三项专利第一。
4年1月9日,艾瑞咨询发布了《年中国洗碗机市场洞察报告》,其中在主流价格段的洗碗机中,方太全渠道销量第一,国产洗碗机迎来首次反超。中国的洗碗机终于被更多的家庭所看见,所接受。
据了解,专注于研究中国厨房清洗场景的方太,其自主研发团队自年开始,历时5年,走过了40多个城市,对多户家庭进行了实地深度考察,最终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经验:“要将洗碗机融入日常生活”。这也是后来方太持续推出“双洗”方案的延伸,即不仅能洗餐具,也能洗果蔬、去农残等等。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洗碗机产品走进中国人的厨房,为更多中国家庭带去了美好的日常。对于引领相关厨电行业增长的方太而言,虽然日常生活中有“雅”“俗”之分,但借助创新科技的力量能不断革新厨房体验,所以在洗碗这件事上,雅与俗已然没有了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