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生活必需品到社会生活应用,漫谈我国古代
TUhjnbcbe - 2022/8/26 19:07:00

中国古代的作物油料不仅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而且分布广泛,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古代油料作物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油料作物(包括脂麻、油菜、花生等)和植物油(包括菜油、花生油、豆油等)的出现、加工、生产、使用及商品化,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包括引进)由小面积种植到大范围普种、由自食自用到进入市场的过程。

一、古代常见的几种油料作物

中国古代主要作物油料初见文献记载情况:公元6世纪之前,记载有大麻子、芝麻和苏子;公元6-15世纪,记载有红花籽、蔓菁子、菘菜子、大豆和苍耳子,公元16-19世纪,记载有棉子、蓖麻子、亚麻子、苋菜子以及花生。

1、大麻籽

一般认为大麻栽培起源于中国,主要是取其纤维,但也将大麻籽作为粮食列入“五谷”之中。古代文献中有“苴”、“蕡”、“黂”、“萉”等不同词汇表示大麻子。因大麻通称为“枲”、“麻”,所以大麻子又被称作“枲实”、“麻子”。“大麻”及“大麻子”的说法在文献中出现较晚,于宋代始多见。

以大麻子取油的记载最早见于2世纪时农书《四民月令》:“苴麻子黑,又实而重,擣治作烛”。

说明当时以大麻子取油作照明燃料的情况。大麻子油的食用,则初见于6世纪时农书《齐民要术》,书中认为“麻子脂膏,并有腥气”,食用品质不如芝麻油和荏油。所以一般很少食用大麻子油,以至于汉代董仲舒将《诗经》中的“麻”解释为芝麻。

随着纤维作物中苎麻、棉花的推广,大麻的种植规模减小,而油菜等油料兴起后,大麻子作为油料的地位进一步下跌,到17世纪时,特别是南方地区,甚至认为大麻子不可食用,更有不知大麻子可以榨油者。但在北方部分地区仍以大麻子榨油,如清代雍正《山西通志》卷四十七《物产》载:“大麻色苍而圆,可榨油。”

2、芝麻

一般认为,芝麻栽培起源于非洲。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古文化遗址中出土芝麻遗存后有人据此认为芝麻于原产中国,但该观点争议较大。中国古代文献对芝麻来源的记载多指向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胡地大宛引种的传说,故将芝麻称为“胡麻”。

唐时文献中出现白芝麻的记载,称之为“油麻”或“白油麻”,“油麻”一词到宋代的使用更趋普遍。同一时期,“脂麻”一词亦行用于世。元代“脂麻”一词成为通用说法,多见于文献。关于芝麻栽培技术的记载首见于《氾胜之书》,汉晋时期多以之撒在烧饼上食用。

芝麻油初见于《魏志》,公元年,满宠与孙权交战以“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掉孙权一方攻城的武器,迫使其撤走。满宠在仓促间能轻易收集到大量麻油,可知在3世纪时,芝麻油已可实现量产。6世纪时芝麻已成为主要油料,关于芝麻油的食用情况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很多。

至于“油菜”一词,大约出现在12、13世纪间的南方地区,农书文献如《务本新书》即已有关于“油菜”的记载。南方油白菜,古代多称为菘菜、油菜。以菘菜子取油,据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存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则见于7世纪时的《新修本草》。

3、大豆

大豆栽培起源于中国,先秦文献中称之为“菽”、“荏菽”或“戎菽”。“大豆”一名自汉代乃多见于文献,而年于河南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的年前的陶制粮仓上有用朱砂所写的“大豆万石”字样,则可与传世文献相印证。

大豆历来是粮食作物,古代所谓“五谷”虽说法不一,但从未将菽排除在外过,由此亦可见大豆在古代作物构成中作为主粮之重要。《氾胜之书》中称“豆有膏”,可知在公元1世纪时即已认识到了大豆的营养成分,但受加工技术所限,大豆榨油出现较晚。

文献中有关豆油的记载始见于约12世纪时的《物类相感志》,其中一则为“豆油可和桐油作艌船灰”,这是豆油用于调制粘合漆的最早记载,另一则为“豆油煎豆腐,有味”是关于豆油食用的最早记载。但关于大豆榨油的详细技术情况则晚至17世纪时才见载于《天工开物》及《物理小识》。

4、花生

花生初传入我国时,很长时间只是作为小杂粮零星种植,或是作为观赏花卉,或是作为菜果食用,文献中关于以花生榨油的记录已迟至17世纪中期。到乾隆时期,才被利用为油料。19世纪下半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发展,改变了花生在农业中的地位,播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

至18世纪中期的《三农纪》载:“炒食可果,可榨油,油色*浊,饼可肥田。”可知其已是重要油料和大众化干果。

二、古代各种油料作物的利用

1、植物油可食用、照明、护肤护发

中国古代将维持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品归纳为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油的地位仅次于作为基本燃料的柴和基本食物的米,而兼具食用与照明两大功用,“木槽压油三石余,半为灯火半煮蔬”的诗句就是生动的总结。

油脂是人类食品的三大主要成分之一,在中国古代,食用油脂主要来源于作物油料。植物油的食用方式主要分为日常烹饪和糕点制作。植物油脂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常食谱是以油料种植的扩大和油脂制取技术的普及为前提的。6世纪时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就是芝麻油、荏子油、大麻子油这三种。

随着作物油料的发展,植物油脂成为主要的照明燃料。到6世纪时,《齐民要术》中记载荏子、大麻子、芝麻、红花籽的油都可用于照明。到12世纪时则多了用蔓菁子油、豆油、苎麻油、菜油点灯的记载。这一时期人们已发现了芝麻油的生熟之分,并说明生油可以做灯油,而熟油不适宜用于点灯。16世纪之后则有棉子油、亚麻油也见用于照明。后来随着花生油产量的提高,也有以之点灯的。文献中所见用于护肤护发以芝麻油、蔓菁子油为多,强调荏油不可用。

《释名.释首饰》:“香泽者,人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即今润发油。据《齐民要术》所载“合香泽法”的主要原料中有“胡麻油”。蔓菁子油的护肤及乌发功效多见载于医家文献,如孙思邈著作载:“去黑痣面□,润泽皮毛。”

2、油粕作肥料和饲料利用

油粕是油料加工所得到的另一种产品。由于富含蛋白质,油粕传统上主要是作为肥料和饲料利用。人们至迟在6世纪时已经认识到作物油料的营养丰富,“肥豚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麻子二升,捣十余杵,盐一升,同煮后和糠三斗饲之,立肥。”这种捣过的麻子实际上也类同于油粕。

以油粕作肥料,文献明确记载是在宋代,最初只是用于花卉栽培,《物类相感志》:“麻饼水浇石榴,花多。”当时农业生产中利用麻饼的还不多见,据《陈旉农书》记载,主要是水稻育秧时用一些,但同时亦强调“麻枯难使”,说明当时人们还不能普遍掌握这一肥料的施用技术。元代使用油粕肥料的记载相对多一些,在农田中普遍施用各种油粕以提高土壤肥力则要到明代中后期。

明清时肥料施用技术上最大的进步是追肥的广泛使用。由于油粕肥效迟缓,并不适合作追肥,但在没有速效肥料的情况下,当时的各种肥料中以油粕的含氮量最高,故在清代尤其是清代中期以后也大量作追肥施用。油粕作追肥也是从水稻开始。据记载油粕肥料有10多种,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则主要是麻饼、豆饼、菜子饼。此外一些日常蔬菜也用到饼肥,可见当时油粕对整个种植业生产的影响之大。

3、油料作物的其他用途

*事上用途主要有二,其一为燃烧剂。三国及晋初时以麻油火攻,船上以油为燃烧剂而用于作战。另一*事用途是利用其有机溶解性而制作*液。据宋代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中记载的一种守城的武器“粪炮罐”中就用到了“荏油”,以其配合其他材料炼过*药后用于制敌。

文献中关于车轴加润滑油的记载较多,但确切地记载,所见以《齐民要术》中红花子油“任车脂”为早。宋人诗中“缾底浊浓留脂车”一句,可见当时人们给车轴润滑就是普通的油,只是因为节约而使用了瓶底含有沉淀物的残油。庄季裕《鸡肋编》则强调使用生芝麻油:“胡麻……炒焦压榨,才得生油,膏车则滑。”

三、总结

不论是在农田中与其它作物构成多种多样的农作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出其可替代或不可替代的功用,或者每种油料在粮食、药材、染料、果品甚至是观赏植物的多种复杂身份之间的转换,以及因此而对古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悄然无声的颠覆与重构,都会让我们为中国古代那个体大精深的技术系统和该技术系统背后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所震撼。

参考文献:

1、《中国油料植物小史》

2、《我国古代的制油工具》

3、《中国古代作物油料研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生活必需品到社会生活应用,漫谈我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