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接二连三开新局我省发布202
TUhjnbcbe - 2023/1/26 17:53:00
北京酒渣鼻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

湖北是油菜大省,盛产双低菜籽油、高油酸菜籽油。去年,菜籽油产业链协调指导省粮油集团、松滋恒生公司等企业牵头,整合生产、加工、科技等资源,组建菜籽油产业化联合体。当年,培育新增油脂加工省级龙头企业2家。

武汉市江夏区金龙畜禽有限责任公司咸宁新今农基地。该公司入选年度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头部企业10强,正牵头建设今楚联合育种基地。去年,生猪产业链聚焦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遴选金龙、科前生物等16家企业和12个项目进行重点培育。

湖北莱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小龙虾深加工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龙虾产业链抢抓机遇,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去年全省小龙虾综合产值达到.4亿元,同比增长26.5%,全省小龙虾第三产业产值达亿元。

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正在加工桥米产品。去年,稻米产业链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发展,32个优质稻米企业组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省纳入清单管理的10家大米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和10家成长型企业年加工总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23.3%。

品源(随州)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香菇酱在年湖北农博会上受热捧。年,全省蔬菜(食用菌、莲、魔芋)产业链预计综合产值亿元,较年增长10.74%。“随州香菇”品牌价值评估16.88亿元,位居全国食用菌类之首。

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鸡蛋综合开发产品畅销内地及港澳地区。该公司联合多家家禽及蛋制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成立湖北七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树起了做大做强的标杆。年,全省家禽及蛋制品产业链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产业链总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15.95%。

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里正在加工恩施玉露茶。茶产业链聚力打造千亿茶产业,推动恩施玉露等七大省级重点区域品牌建设,去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达万亩,综合产值达到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12.3%。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田考察油菜性状。去年,现代种业产业链推动大北农集团与华中农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建洪山实验室。

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将柑橘“吃干榨尽”,加工出橘醋、陈皮酱油、陈皮料酒等系列产品。去年,柑橘产业链补短板、强弱项,全省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2%;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同比增长16.67%。

九信中药标准化生产线。九信中药隶属于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荣登中国中药协会年度中药饮片品牌企业榜。年,全省中药材产业链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过亿元,同比增长16.7%。

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增幅创历史新高;

2家企业入选年度全国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强,取得突破;

创建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营业收入达到亿元,带动农户增收.5亿元,联农带农更有力;

……

日前,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年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交出了精彩纷呈的成绩单。

针对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去年,省委、省*府以强烈的*治担当,围绕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农业产量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转变,从顶层设计上突破,在落地见效上发力。省委、省*府主要领导任总链长,7位省级领导挂帅链长,10家省直部门分别牵头一条产业链,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各市州县协力攻关。

谋定快动,善作善成。全省上下瞄准大龙头缺少的痛点、大品牌缺乏的难点、产业链缺失的堵点,推进机制创新,统筹资源要素,打出系列组合拳,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成势见效、起步精彩。

建设大基地,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更有底气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确保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供给充足,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夯实基础。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年全省粮食产量.8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亿斤以上;夏收油菜籽产量.8万吨,创历史新高。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分别达到.14万头和.22万头,全面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水产品产量.2万吨,有望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全省茶园总面积达万亩,综合产值达到亿元。全省小龙虾养殖面积达.6万亩、产量.7万吨。柑橘产业全年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2%。全省中药材总面积万亩,产量71.7万吨,农业产值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2.33%、8.02%。

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争取中央财*资金2.5亿元,创建三峡柑橘、潜江小龙虾、鄂西南武陵山茶和鄂西北香菇等4个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推荐的钟祥市柴湖镇马南村(娃娃菜)、大悟县三里城镇望山村(稻鸭米)等18个村镇,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推荐的赤壁市茶庵镇等10个乡镇和谷城县紫金镇花园村等8个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和亿元村,获农业农村部宣传推介。向农业农村部遴选报送特色产品30个、乡村能工巧匠13人。

推进产业平台建设。争取1.4亿元推动1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打造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推介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和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聚资源要素,强化服务功能,厚植发展潜力。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创建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带领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发展。

育引大龙头,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增幅创新高

针对农业产业大龙头缺少的痛点,坚持招大引强与壮大本土企业相结合,着力培育大企业。

联合重组,加快上市。省地方金融局建立农业企业上市“金种子”“银种子”后备库,全程跟踪辅导,打通金融赛道堵点。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登陆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实现我省农业企业国外融资“零”的突破。省家禽及蛋制品产业链引导省内多家家禽及蛋制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抱团发展,成立湖北七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推进企业重组上市。省小龙虾产业链协调潜江华山、莱克2家小龙虾领*企业联合重组,加快上市步伐。省农担公司谋划“龙头企业贷”产品,探索“大数据+信用”替代抵押担保贷款,力争给予产业链龙头企业最优惠的信贷支持。

争先进位,做大龙头。年,省级龙头企业新增家,达到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增加20家,达到82家,增幅创历史新高;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1万亿元。在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评选的年度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中,湖北企业取得突破,湖北粮油集团、劲牌公司入选头部强,湖北现代农业公司、武汉江夏金龙畜禽公司入选潜力头部10强,湖北汉家刘氏茶业公司、萧氏茶业集团入选茶行业10强,湖北神丹公司入选蛋品行业10强。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50-亿元、亿元以上的企业,湖北分别有56家、2家、4家。

打造大品牌,多种品牌农产品数量居全国前三

持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全面宣传推介“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

夯实品牌基础。年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15个,总量达到个,中部第一,全国第三,争取地标工程保护项目资金万元。全年获证“二品一标”企业家、产品个。有效期“二品一标”企业家、产品个,产品同比增长13%。

强化宣传推介。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签订“品牌强国工程”合作协议,“潜江龙虾”“赤壁青砖茶”“蕲春蕲艾”登陆央视*金时段。联合央视开展“品牌强国工程”直播带货活动,现场销售额达万元。制作25个湖北优质农产品品牌广告片,在央视多个频道滚动播出。强化“荆楚大地”好粮油品牌宣传,38个产品获评“中国好粮油”,数量居全国第三。

推进品牌整合。围绕打造千亿产业链目标,将个茶叶品牌整合为7个省级重点区域品牌。支持咸宁组织48家企业实施赤壁青砖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行动。组织36家茶叶龙头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推介7大知名公用茶品牌,现场签约茶叶订单份、1.21亿元。

名优产品“借船出海”。在武汉举行八马茶业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产业新锐行动”签约仪式,引导萧氏茶业与安琪集团开展出口茶贸易合资合营洽谈。举办多场湖北名茶走进丝路经济带专场推介活动,组团参加第十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二十四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示推介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农博会展亮品牌。举办湖北农业博览会,为湖北农产品搭建新的推介平台。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及17个市州家龙头企业参展,现场打卡市民超过10万人,现场交易额1.51亿元。山东、广东、湖南、*、西藏等省区组团参展,获得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领导高度评价。

开展大招商,45个集中签约项目总投资亿元

坚持跳出农业抓产业,推动形成重视招商、大抓招商的浓厚氛围,把招商引资、招大引强作为“一号工程”。

组织带动促招商。开展“全线招商、全域招商、全员招商”,把招商力度与招商实效作为全年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省农业农村厅本级挤出经费对招商引资优胜单位论功行赏,在全系统形成了重视招商、大抓招商的高度共识和工作导向,全员上阵、全线出击,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的招商引资工作形成了你追我赶、成势见效的生动局面。

地方主抓促招商。武汉市率先举行专场推介会,签约项目51个、投资金额达亿元;宜昌、襄阳、荆州、十堰、*冈、潜江等地迅速跟进,投资10亿元的禽蛋和投资20.5亿元的畜牧全产业链、投资26.28亿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重大项目,分别在荆州、江陵、潜江落地开工,正大等龙头企业在襄阳等地大幅度追加投资。

搭建平台促招商。省农业农村厅密集赴中粮集团、中茶集团等大企业上门招商,与楚商联合会紧密对接合作,共同举办湖北农业博览会,打造招商大平台,形成全省45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亿元的重大成果。

实施大创新,百余院士专家助力抢占技术高地

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建队伍,强化科技支撑。与中国工程院共商湖北科技强省建设,发挥院士优势,抢占技术高地。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聘请张启发、邓秀新、傅廷栋、桂建芳、陈焕春等7名院士,名知名学者、专家,为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咨询。

建阵地,打造技术高地。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与我省共建洪山实验室,增加资金0万元,全力打造种业“种芯”。建设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平台,推动双绿源、康农种业、小码大众、金广农业等11个重大功能性平台和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在种业博览会技术转让上,中油所大豆新品种以1万元高价成交,总金额达12.04亿元。在中药材领域,年我省获批1.1类创新中药1个,获临床批件2个,位居全国前列。发布个配方颗粒标准,显著提升了“药材变药”的能力。

抓对接,推进成果转化。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对接,征集企业需求项,科技成果项,在科惠网批量在线展示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信息,项目化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行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推广21项主要技术,增强农业科技由“纸”变“钱”的能力。

推动大融合,“接二连三”实现农产品价值大提升

发挥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丰富业态,宜农则农、宜加则加、宜旅则旅,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模式促融合。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通过经营主体带动、主导产业拉动、资源要素促动,培育了农业内部融合型、产业链延伸型、农业新业态型、功能拓展型、产业集聚型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和模式。推广潜江“虾稻共作”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

创新机制促融合。通过拓展功能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组供应链,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引导市场主体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折股量化、利润返还等模式,与农户建立了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加工转化促融合。由生产大米向生产功能大米、提炼米糠油发展。随州将次等香菇原料生产成香菇酱,倍受市场欢迎。全省小龙虾虾壳、鸡蛋蛋壳及柑橘皮综合利用等9项技术在全国推广。

拉动消费促融合。小龙虾产业链依托省农科院加工所开发了5种小龙虾休闲食品。借鉴“沙县小吃”模式,在西安开设了3个“潜江龙虾”餐饮连锁店,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拓展功能促融合。年9月,在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宜昌市*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上,发布10条柑橘采摘精品线路,推进产业园区变景区。

提供大保障,破解“人钱地”难题为企业赋能

围绕产业链,布置资金链、资源链、人才链,全方位为农业产业输血赋能。

强化资金扶持。省级财*每年统筹安排5亿元财*奖补资金,支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安排5亿元贴息资金,降低龙头企业融资成本,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强化金融支持。与省农发行等12家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未来5年累计投放不低于2万亿元涉农贷款。在嘉鱼建设农业*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在红安、麻城等8个县市开展*策性金融服务试点。全省金融机构新增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近亿元,同比增长96%。建立农业上市企业后备库,支持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推动京山桥米、赤壁青砖茶、潜江小龙虾等组建企业集团。

强化人才支撑。争取省委组织部等单位支持,培训高素质农民3万人,举办3期农业产业化领*人才培训班,培训农业产业领*人才人、农业经理人人,省级举办农村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支持余项人才项目,营造重视农村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等“两库一清单”,当好服务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店小二”。出台《湖北省规范和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做到对涉农企业落地应保尽保。

促进大增收,个联合体带农增收亿元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进农产品“吃干榨尽工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粮油增产增收增效。全省优质稻米产业链总产值达.5亿元,同比增长4.8%。纳入清单的10家重点龙头企业和10家成长型企业年加工总产值达.4亿元,同比增长23.3%。菜籽油产业链着力补齐龙头不强、品牌不响、加工不旺等短板,实现了良好开局。全省收购油菜籽31.5万吨,同比增加11%,收购价格上涨0.3元/斤左右,同比增长10%,加工产值42.8亿元,同比增长48.8%。

特色产业提效益。赤壁青砖茶、武当山茶、恩施玉露、英山云雾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3.65亿元、32.02亿元、25.21亿元、24.64亿元,同比增长11.09%、7.84%、9.28%、12.05%。年,全省蔬菜(食用菌、莲、魔芋)产业链综合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0.74%。全省中药材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过亿元,同比增加50亿元,增幅16.7%。

延伸链条增收益。生猪产业链延伸链条,积极发展生猪屠宰及精深加工,年减少生猪调出量万头,每头生猪通过屠宰加工,可增收元,共计增收25亿元。

打造品牌聚效益。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产品增值收益。通过标准化生产、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小龙虾产业链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使用“潜江虾稻”区域公用品牌,每斤虾稻可增收3元,每亩虾稻可增收1元,全省现有万亩虾稻,共计可增收87.6亿元。

去年以来,十大产业链联农带农成效明显。全省创建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家农民合作社、个家庭农场、万农户抱团发展,营业收入达到亿元,带动农户增收.5亿元,联合体成员比非联合体成员生产总成本降低10%以上,产值比分散经营农户高15%。

湖北日报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接二连三开新局我省发布202